時間:2022-11-16 點擊: 次 來源:陽光畜牧網 作者:李紅宇 - 小 + 大
犢牛是牛群發展的基礎,更是牛場發展的未來。牛群結構相對合理的規?;膛鰻倥U急燃s為10%,而這10%的犢牛健康成長發育是牛群更新的基礎,是牛場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。今天的犢牛,明天的奶牛,因此,科學培育犢牛對提高牛群的生產性能和牛場經濟效益意義重大。小編借鑒同行們的生產實踐及國內外研究成果,與大家分享犢牛飼養管理需關注的要點,旨在相互交流,提高犢牛飼養管理水平,促進犢牛健康成長發育,達到牛群可持續發展的目標。 1 犢牛飼養管理目標 沒有目標的忙碌是“瞎忙”,因此,目標極為重要,犢牛飼養管理主攻目標:一是提高成活率,降低死亡率;二是保證犢牛正常生長發育,尤其是保證瘤胃和骨骼的正常發育。以下所列指標是規模奶牛場SOP(標準化操作規程)常用考核指標,可供參考。 頭胎牛接產成活率:≥92%; 經常牛接產成活率:≥97%; 初乳及常乳指標:巴殺前,TBC(菌落總數)<1×105cfu/ml,TCC(腸桿菌數)<1×104cfu/ml;巴殺后,TBC<1×103cfu/ml,TCC:0。 免疫指標:犢牛被動免疫(24~72小時血清總蛋白)≥5.5g/dL,≥90%合格。 免疫球蛋白被動轉移的失敗低于5%; 犢牛腹瀉:<20%,犢牛肺炎≤2%。 犢牛成活率0~6月齡:≥95%; 平均日增重:斷奶重是初生重2倍,2~6月齡日增重≥1000g/天。 2 新生犢牛護理從接產開始 2.1 母牛自然分娩究竟好不好 母牛自然分娩好不好?奶牛完美的分娩方式是自然分娩,最好100%自然分娩,但現實告訴我們不可能!據Dematawewa和Berger(1997)根據122714頭奶牛的數據顯示,頭胎牛不需要助產的比例為71.88%,2胎牛為87.46%,3胎及以上88.02%,平均為78.51%。但在現實中,我們是否能讓這些接近80%的母牛自然分娩嗎?我們接產的目的是讓母牛產犢后健康的泌乳然后再懷孕,犢牛能正常存活。助產的真正目的是針對接近少于20%非正產母牛,通過適時助產和規范的操作,減少對母牛和犢牛的傷害。據相關報道,正產與助產犢牛出欄重(斷奶重)和日增重差異顯著或極顯著(P<0.05或P<0.01)。 2.2 適時助產,把握平衡 過早助產容易給奶牛產道造成損傷,子宮容易感染,產后容易胎衣不下,奶牛易發燒,健康受到影響,繁殖力降低;犢牛也容易在助產過程中受損,母牛健康受到影響初乳品質下降,若用該初乳給犢牛灌服,犢牛后天免疫力也受到影響。助產過晚,容易造成犢牛胎死腹中,同時,由于分娩的泌乳反射,乳池中乳汁增加,初乳被稀釋,同時初乳中抗體也會被母牛吸收,進而初乳品質下降。 |
|
建議使用1440*900分辨率瀏覽